夾器好還是碟煞好
有人說V夾是輕量化最佳選擇,但碟煞的輕鬆手感卻是V夾所望塵莫及,當然也不能忽略了兩者間的價差;煞車該如何選擇?兩者有何差異?你適合那一種?
※ 夾器、碟煞比一比
傳統V夾與當道的碟煞有哪些差異?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系統?
功能評比 |
V型夾器 |
油壓碟煞 |
售價 |
較低 |
較高 |
重量 |
較輕 |
較重 |
煞車感 |
回彈佳、車手煞感回饋明確 |
較省力、車手煞感較模糊 |
耐候性 |
遇水時煞車手感較差 |
較無影響;偶有過熱問題 |
噪音排除 |
可由調整技術或更換材質改善;效果明顯 |
較易因共鳴、氣候、溫度而產生噪音問題;較難改善; |
技術層面 |
技術普遍、簡單 |
尚不普遍、技術層面較高 |
耗材費用 |
便宜(約400~600元不等) |
較貴(約900~1400元不等) |
零件磨耗 |
線路、煞車塊、輪圈磨耗大 |
煞車塊、碟盤較持久 |
運送簡易度 |
較佳、可靠、安裝簡單 |
碟盤、卡鉗需特別保護 |
維修簡易度 |
清潔簡單、磨損可辨識、線材更換容易、快速 |
需注重清潔、磨耗需拆解檢視、煞車油更換較費時 |
※ 適合哪種使用者?
到底該選碟煞好?還是V夾好?車友們又該如何選擇?
◎ V夾族群
(1) 初學者:簡單好保養、調整容易、耗材便宜,絕對讓初學者得心應手。
(2) 旅行者:拆裝方便、組裝迅速、維修簡單,最適合旅行時使用。
(3) 輕量狂:重量輕巧、價格適中、選擇V夾絕對能夠減輕不少重量。
(4) 賽車手:故障率低、維修迅速,因此許多選手仍是V夾的愛用者呢!
◎ 碟煞族群
(1) 視覺系:強調外觀與眾不同、視覺代表一切,碟煞的魅力絕對無法擋。
(2) 比級數:裝備等級輸人不輸陣!最好的、最貴的都是碟煞第一。
(3) 手感派:想要煞車手感輕鬆自在、省力輕巧、煞車力量柔順,唯有碟煞!
(4) 下坡狂:長時間劇烈下坡,唯有碟煞才能確保煞車效果始終如一。
※ 我的車能不能裝碟煞?
如果是一輛原本採用輪圈煞車的自行車,想知道能否改裝碟是煞車,要分前後輪兩部分來看。
前碟煞卡鉗是裝在前叉上,有IS(International Standard)mount和PM(Post Mount)兩種規格,一般前叉一定會有其中一種規格的碟煞座,所以改裝前碟煞是沒有問題的。不過碟煞也會有這兩種規格,所以購買時須先了解前叉碟煞座的規格;但不同規格之間只要有轉接座,也可以做轉換。後碟煞卡鉗裝在車架後三角,如果後三角上沒有碟煞座,可就沒辦法裝碟煞了;而規格幾乎都已統一為IS mount,所以沒有混淆的問題。
碟煞的安裝除了受到前叉跟車架影響外,還得要有花鼓來配合。碟煞所使用的的花鼓和輪圈煞車不同,成車如果原廠並非碟煞,就不會配備碟煞花鼓,那就得再買一對(前、後輪)碟煞專用花鼓。此外,碟煞花鼓有兩種主要規格,一種規格是以6個螺絲鎖固的,另一種則是Shimano專用的規格,不過只要再加裝轉接環即可通用。
如果是改裝成油壓碟煞,將會需要包括煞車把手、卡前與碟盤一整組;若是機械碟煞,那原裝的輪圈煞車把手仍可以用。不管是改裝油壓碟或機械碟,原來的輪圈都還可以使用。
※ 安全煞車系統改裝
一般自行車煞車系統,皆是由左手及右手單獨控制前煞車或後煞車。
然而騎成者難免會遇到需要緊急煞車的時候,此時騎乘者若無法前後同時煞車,或一時疏忽只握緊前煞車而忘了同步操作後煞車,結果往往造成連人帶車翻跟斗的意外。因此坊間有業者提出安全煞車系統的設計理念,將煞車線組經由一組連動機構組合,將後煞車線與後煞車把設定為自由控制,而前煞車線則設定與後煞車連動控制。
因此,不論騎乘者先操作右煞車控制把手或左煞車控制把手,後煞車功能永遠保持有效,不過該裝置僅能適用線控(機械)煞車,且由於按下前煞車時,會同時牽動前後煞車,所以也會使得煞車把手感較費力。
◎改裝程序
(1) 將煞車把手的兩個螺絲的缺口對齊,即可將煞車導線拉出。
(2) 再按下煞車把手,即可將煞車導線完整取出。
(3) 用六角板手旋開煞車臂上的固定螺絲,整條煞車導線就可以完整拿起。
(4) 將舊煞車導線上的導管、彎管一一取下。
(5) 將安全煞車系統的煞車導線按取出的方式裝回,並旋緊螺絲。
(6) 將舊煞車導線上的導管、彎管套到新的導線上,並鎖到固定螺絲上。
(7) 多餘的導線減掉,並在尾端套上尾塞即可。
資料來源:單車誌
文章轉載自 天下一家鐵馬家族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N0.58VqLEwM86GZi5QZM/article?mid=2922&prev=2955&l=f&fid=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