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從胎面了解車胎用途

  在介紹車胎胎面之前,必須先了解車胎組成結構,車胎的組成結構主要由胎面膠與廉紗構成,廉紗的密度越高就越輕,一般中高階登山車胎採60-120tpi,密度單位),而公路車的管狀胎廉紗密度,更高達180tpi以上;車胎又分為摺疊與非摺疊胎,摺疊胎在胎唇部位以功夫龍(kevlar)與象交所組成的複合材料與材質,重量輕且方便攜帶:而非摺疊胎的胎唇則由鋼絲與橡膠所組成。

 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車胎胎面,主要分成「顆粒胎」、「舒適胎」與「光頭胎」三大類;所謂的顆粒胎又稱為巧克力胎,除了因為胎面花紋有如巧克力般的黏沾感:此外,顆粒花紋的間距較大,具有排泥排砂、排水的效用,就算是極差的路況也能具有極佳的抓地力,而有些胎肩花紋較突出的車胎,則能在過彎時提供強而有力的抓地力,這種胎除了與各式登山車搭配使用外,像Cycle Cross(越野公路車)、Dirt Jumping甚至童車等車款都會搭配。

  舒適胎的胎面有如汽機車的胎面一樣,花紋的間距較小,且排列大小均勻,胎面與路面的接觸面積比例也較顆粒胎大,騎乘起來比較沒有彈震或跳動感,騎乘時的胎面滾動噪音也較顆粒胎低。通常搭配在City BikeTrekking、摺疊車款等。

    光頭胎胎面就如其名一般平滑,溝紋相當少,有些款式甚至沒有溝紋,胎面與地面接觸後,滾動阻力最低,且重量也較其他兩種款式輕上許多,這種胎多為管狀胎,因此吸震效果較弱,騎乘時要避免碰到坑洞而爆胎。

 

無內胎與有內胎的差別

      若以內胎來區分的話,可以分為需用內胎的外胎(TUBE  TYPE ,簡稱T/T)與無內胎外胎(TUBELESS,簡稱T/L),目前市面上以T/T最為常見,因為採用這種方式的車胎,含住內胎的空氣重任完全由內胎負擔,外胎只要維持車胎胎壓,並提供行進間的抓地力即可,T/T的好處是內胎的更換率較外胎低,安裝與維修較便利,缺點是胎壓容易流失,只要內胎被刺破時,洩氣速度快:另外,使用內胎式車胎時,一定要裝與車胎相同規格的襯帶,才能避免內胎再飽氣時擠進瑞利的車圈輻條洞中,發生爆胎意外。

         T/L事將內裡的密封橡膠與外面的胎面膠一起成形於車胎模具內,成為無內胎車胎,為了要將空氣鎖住在車胎內,內裡的無孔軟質橡膠與胎唇結構是保氣的關鍵,由於用的膠料較好,所以T/L會比T/T重量還要重:T/L的優點是在胎體結構強,防穿刺力較一般T/T高,若胎體被刺時洩氣速度較慢,就算低胎壓時,也不會像傳統車胎出現「脫唇」現象;此外,T/L的滾動能量損耗比T/T好,騎乘者騎起來會比較輕快,並擁有較佳抓地力。

 

資料來源:單車誌

文章轉載自 天下一家鐵馬家族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N0.58VqLEwM86GZi5QZM/article?mid=1194&prev=1331&next=1193&l=f&fid=1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